2014年双语教学沙龙系列活动之二——如何在双语教学中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2014年5月4日,国际经济学院与教务处在展览馆路校区435教室联合主办了2014年第二次双语教学沙龙系列活动。根据国经学院以“您最关注的双语教学中的问题”面向外交学院正在或将要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所做的“微访谈”的调查结果,本次沙龙的主题确定为“如何在双语教学中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会议由国经学院邓鑫博士主持,国经学院竺彩华教授和英语系冉继军副教授做主题发言,来自国际经济学院、外交学系的中国教师及外籍教师参与讨论。
竺老师的发言以“专业课程英语授课:挑战与可能的解决之道”(Teaching disciplinary content in English: Challeng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为主题,以其本学期讲授的“国际经济学”为例,指出了双语教学的两大挑战,一方面来自于英语语言和教学法上的双重要求,另一方面来自教学质量的考验。从教师的角度,竺老师提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5P策略,即Philosophy(教师的教学理念), Productivity(教师的教学效率), Proficiency(教师的专业水平), Passion(教师的教学热情), Personality(教师的个人个性)。为了实现专业课程英语化的目标,教师必须对学生和自身都提出高期望、高要求;要娴熟掌控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并结合各种授课技巧,课堂内容重在解决问题和水平提升,一般阅读交给学生自己(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列出问题单子,让学生顺着问题开始阅读),从教材出发却不局限于教材(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要充满激情,善于鼓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随时准备提问,每章结束都会有一次测试以跟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且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要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沟通和个性化互动(对学生的提问从来都持欢迎态度,同时关注学生个人发展问题)。从学生的角度,竺老师提出了学生应在教师的督促和鼓励下,积极准备和复习,从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导型的模式。
冉老师的发言以“双语教学的课前准备和课堂实施(Preparing and Practice in a bilingual class)”为主题,围绕其讲授的“中国国情讨论”与“传媒学导论”,从双语教学的课前准备和课堂实施两个环节介绍了自身的体会。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必须完成以下准备工作:设计详细而合理的教学计划、设定可行的教学目标、挑选既适合学生特点又符合时代潮流的双语教材等;同时,每次授课之前向学生发放相关的热点新闻材料并附上开放性思考题,布置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解题思路。在课堂实施教学阶段,教师应围绕重点问题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尤其在管理学生分组演讲时,强调了学生应“以案例为导向”,注重思考中外之间的国情与制度等差异,并严格控制演讲时间。最后,关于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定位,冉老师认为教师既是协调者也是管理者,更是兴趣的启发者,教师对学生鼓励的效果远大于批评,因此,增强教师的教学活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应成为未来大家的努力方向。
随后,长期外教、外交学系的青年老师以及在我院短期访问的来自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专家与国经学院的老师们与主讲人之间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大家分别就双语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谈了各自的体会和解决方案。首先,对于专业课程的英文教材以西方国家案例为主,如何解决中西文化差异、补充本土案例材料的问题,会议上老师们提到可以以西方案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国情的具体差异,也可以由教师补充寻找中国的相关案例加以比较分析;其次,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课前积极预习、课后认真复习的问题上,会议上老师们指出可以提前将所有思考题布置给全体学生,课上再随机分配给学生小组来回答,并且由其他小组点评分析。另外,对于如何更好地组织学生用英文演讲和引导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时,老师们提到了需要事先为演讲提出主要问题并用评分激励机制,有效引导学生在教学框架下完成任务,同时,当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遇到障碍时,教师应当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将难题分解成若干小题或者给予适当提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回答问题的自信和思路。此外,对于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时,主讲人提到自信是最重要的因素,要建立自信不一定非要接受过国外的英文环境熏陶,关键是我们是否经常有机会上台讲课或演讲,并且不断自我修正,当演讲能得到各方越来越的肯定时,自信才能真正建立。
在研讨会的最后阶段,主持人回顾了此次研讨会的成果:双语教学只是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才是真理,要实现“专业课程英语化”,就必须开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双语教学的大门已经开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虽然前路充满挑战,但每一次失败的经验都将成为未来成功的上马石。
本次参与邮件或微信访谈的教师合计26位,按照各位老师关注度高低依次排序:
排序 |
所属教学环节 |
所属环节 |
关注热度 |
1 |
D英语表达的准备性与活泼性 |
讲授环节 |
13 |
2 |
A双语教材的选定 |
准备环节 |
8 |
2 |
P评估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 |
考核环节 |
8 |
3 |
G基本概念与理论讲解 |
讲授环节 |
7 |
4 |
C适合中外的教学素材与案例 |
准备环节 |
6 |
4 |
L引导学生用英语回答专业难题 |
互动环节 |
6 |
4 |
M组织和管理学生课堂分组讨论 |
互动环节 |
6 |
5 |
F教学难度的设定 |
讲授环节 |
5 |
5 |
H布置课前预习与课后阅读 |
辅助手段 |
5 |
注:“关注热度”为投票数统计,上表未显示统计结果的选项关注度均小于或等于3。另外,部分老师还主动手动填写了关注的其他问题,列示如下:
Ÿ 双语教学如何设定合适的英汉比例,该比例是否保持不变还是应该根据老师和学生情况适时调整;
Ÿ 教学准备环节应当关注学生的英语水平程度,便于因材施教;
Ÿ 如何解决中外教材的国情、制度和规则上的差异,比如合计准则等。
(国际经济学院供稿2014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