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动态

参加“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与金融学专业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的体会

闫世刚

 

2014329日至30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与金融学专业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教师教育服务中心主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近100名国际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师齐聚杭州,围绕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发展、师资与教学改革、国际经贸研究最新进展和趋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外经贸大学冷柏军教授做了“国际贸易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的主旨演讲,湖南大学侯俊军副院长探讨了“在教学中培养研究能力”、厦门大学黄建忠教授分析了“国际贸易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南开大学李泽广副教授做了国际金融理论新进展与教学思考的发言。通过在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教学、科研交流的深入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提出了国际贸易领域学科和研究发展新动向,阐明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贸易领域的学科发展新方向

对外经贸大学冷柏军教授从课程模块、发展模式、双语教学和国际贸易技能等四方面分析学科发展新方向。冷柏军教授提出国际贸易分模块化和分类教学,即经贸、商务、金融类和经济学四大类;面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格局,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打造,即英语、外语、经贸和法律。对外经贸开设了国际组织人才班,除了英语、经贸和法律之外还重点培养学生第二外语能力,包括法语、日语和西班牙语。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方面,冷柏军教授提出综合性大学、工科、财经类和高职高专四种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工科院校重视数量化人才、财经类重视商业外贸、高职高专重视实用型。在双语教学方面,对外经贸大学开设暑期学校,采用全外教教学,共开设80多门课程,学生最高可修16个学分;在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的双语课程, 对外经贸大学采取两种模式,即全英文教材中文讲授和英文教材全英文讲授两种方式。在国际贸易培养技能方面,冷柏军教授通过研究团队所承担的国家级课题,通过两年时间的调研和研究,提出外贸企业所需要的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物流技能、金融技能、营销技能、战略管理技能、调研技能、出口技能。

厦大黄建忠教授探讨了国际贸易学科领域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即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核心课程的设置、教学和考核方式。黄建忠教授提出教学中应做到“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教学理念,提出“概而不论,顶天立地”的教学思维,突出教学中的现代化、国际化和本土化。湖南大学侯俊军副院长提出了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些做法,包括课程设计、研究项目和实践实习结合三个方面。在教学中,湖南大学经贸专业直接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包括通识课、学门核心课、学类核心课等7个门类课程,强化数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量化课程;同时把导师的科研课题转化为选修课,鼓励本科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研究课题,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研究项目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兴趣为驱动,提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提供政策建议。在实践和实习环节,积极做好实习单位、导师、实习方案的选择工作,在实践和实习中切实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国际贸易领域研究新发展和新动向

厦大黄建忠教授提出国际贸易学科研究新动向包括三大领域,即(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结合;(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创新研究:尤其是以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和企业内在边界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产生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掀起新一轮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相互促进的学术热潮;(3)国际贸易学科与金融、管理、法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国际贸易学研究逐步向国际投资、风险防范、跨国公司研究等领域渗透。

对外经贸大学冷柏军教授从研究领域、学术团队和学术交流三方面畅谈国际贸易领域发展新动向。在国际经贸研究领域方面,冷柏军教授提出国际贸易拓展的新领域包括国际商务谈判与冲突解决、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外贸企业管理、服务贸易、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等方面。在学术团队建设,要鼓励教师之间相互配合,设立研究中心,目前在国际经贸领域已设立20多个研究中心,并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组建团队研究,提倡以团队形式在国内知名期刊和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在学术交流方面,通过搭建国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和开通中国国际贸易教育科研网(www.csitnet.cn,使之成为本学科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国际研讨会合作机制,扩大国际交流范围,加强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术交流能力建设。

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发展趋势

国际商务硕士是国家新设的19个职业型学位,也是惟一直接面向国际化的商业性硕士学位。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需要很多具有国际贸易知识的高水平人才投身到国际贸易舞台。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冷柏军教授认为国际商务硕士毕业生除了具有国际贸易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合作、涉外企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其知识结构也更具应用性和适应性。对外经贸大学的国际商务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为1:1,其专业方向包括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三个方向,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费要高达9/年。厦门大学黄建忠教授认为国际商务硕士学位的发展前景十分良好,2011年国内有39所高校招收国际商务硕士,2013年国内有包括北大、人大、厦大、对外经贸等近7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就业面也比较广,可以在外向型生产企业、外贸公司、外资公司、货代公司、物流企业以及其他类型的贸易公司等从事商品进出口、国际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四、对于国经学院发展的几点启示

    本次教学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阐明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国际贸易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科研领域的发展和创新,这对国际学院国际经贸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深化双语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身是一个涉外型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对外经贸大学、厦门大学都重视专业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强调学生与国际同步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国经学院在国际经贸学科建设方面,也应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外向型、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环节,使本学科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对外经济合作等领域形成较鲜明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双语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教学研讨活动,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夯实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双语教学课程,增强学生双语学习和交流能力,打造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组建研究团队,提升科研水平。在国际经贸学科研究领域,全球经济治理与区域贸易体制、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等领域成为热点问题,这就要求国际经贸领域的科研要紧紧围绕这些热点研究领域,掌握国际先进水平和前沿动态,大力推动研究水平的提升。在科研组织方式上,应积极借鉴对外经贸大学的经验,开展教师间的科研协作,组建学术研究平台,形成主攻方向明确、梯队结构合作的研究团队,在课题申请、研究和论文发表方面形成突破,力争在国际经贸特定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学生科研方面,可以考虑借鉴湖南大学做法,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课题,成为科研助手,提高研究能力;同时尝试研究生以团队小组的形式指导本科生的学习与实践,促进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融合。

第三,积极推进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申请工作。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是针对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也是完善国经学院学科建设、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推进,首先做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申请的规划工作,要明确申请的时间节点、所需资源、工作重点;其次要结合国经学院的教学实践,因地制宜,积极做好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引进工作;最后,要加强校外导师建设,要集聚资源、内引外联,选择国际商务领域知名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聘请商务领域业界高管、专业精英等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为申请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