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经济学院成功举办“大国人口之问——深度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讲座


2021年6月2日晚,应国际经济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教授做题为“大国人口之问——深度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讲座。讲座由张翠珍副教授主持,国际经济学院多名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加。

1.png

   宋健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口普查的相关概念、特征和意义,梳理了中国历年人口普查的变迁特征,然后以12个问题的问答方式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深度解读。

问题一,人口普查数据可靠吗?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漏登率仅为0.05%,证明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实时直接上报和录入居民身份证信息等新技术,有效保障了普查数据质量。因为人口普查之后会对两次普查数据之间的抽样推算数据进行修订,以消除抽样推算数据和人口普查新数据之间的差异,因此宋健教授提醒大家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应及时关注非普查年份人口数据的调整。

问题二,人口普查会暴露个人隐私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按照国家网络安全三级等保标准进行数据安全管理,普查员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并签订保密承诺书,数据收集多终端全部应用数据加密和脱敏技术,在未来数据利用过程也有严格的约束,确保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

2.png

问题三,中国还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吗?“七人普”数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问题四,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了吗?宋健教授认为负增长可以是一个值,也可以是一个域,更应关注的是长期趋势。实际上,中国人口多年来都保持惯性正增长。

3.png

问题五,中国生育水平很低吗?宋健教授认为,通过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预测人口增长趋势很可能产生误区。尽管中国总和生育率从发展中国家水平快速降至发达国家水平,应利用更多的人口数据指标,才能对中国人口增长趋势进行综合评判。此外,“二孩”生育政策有效提升了二孩出生比例,使得年均人口增长率出现“翘尾”效应,但育龄妇女数量明显减少和结婚生育年龄不断推迟可能是中国生育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4.png

问题六聚焦性别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多约3490万人,有人担心“有3000多万男性打‘光棍’”。宋健教授认为中国性别结构正持续改善,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双双降低,并且婚恋关系受年龄、家庭和生活地域等多因素影响,因此不必过度解读男女人口数的差距。

问题七关乎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既充满挑战也带来机遇。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问题八,中国人口红利会消失吗? 2020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为45.9%,仍处于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并且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

问题九,流动人口数为何猛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流动人口规模3.76亿人,比2019年数据多出1.4亿人,可能与本次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漏报减少、调查首次采集居民身份证信息也有效避免了重报有关。

5.png



问题十,讨论中国家庭规模减小及其成因。2020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2人,与历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家庭户规模缩减态势加剧。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小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家庭中出生的孩子数量减少,与生育率下降有关;二是家庭中同住的孩子数量减少,与迁移流动有关。此外,家庭户数增长速度超过了家庭人口增长速度。

问题十一,探讨东北地区人口特点。 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相比十年前减少1101万人,但人口规模依然较大。总体而言,东北三省出生人口性别比10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处于正常范围;人才储备丰富,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为16.7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71%,两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16.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问题十二,我国人口素质越来越高吗?2020年中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为2.18亿人,相比十年前有大幅提高。而且,教育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性别平等,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分性别受教育程度总体趋于一致。

普查数据显示的危机与挑战,既揭示了人口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启示了社会经济政策的优化空间。在宋健老师对“七人普”数据分析总结之后,国际经济学院的郭宏宇、刘曙光、张璐超、王彩霞老师分别就东北人口流出与人口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 “三孩”生育政策、流动人口数据的使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提出问题,宋健教授一一做了专业而细致的回应。本次讲座加深了大家对“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的理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