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经济学院举办“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讲座

2022年12月15日晚,国际经济学院举办了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为主题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层成员章彰博士主讲,国际经济学院欧明刚教授主持。

主讲人章彰博士现任中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经理层成员,曾先后担任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处长,中银香港风险管理部主管、副总经理,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总部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协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助理,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衡阳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董事会风险委员会主席。他在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监管、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已发表上百篇论文,出版专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与实施中的问题》,新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缘起与治理——国际经验与教训》即将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也源于这本新作,能够第一时间听到章博士分享这本专著的主要内容,是外交学院师生们的荣幸。

本次讲座内容上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些理论思考,包括定义、认识论、规律以及原因。章博士在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权威机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后,总结了各自定义的共同特点,如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主要有借款人资产负债表、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流动性传导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定义,章博士阐述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不稳定、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的之间关系。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可能,而金融危机使这种系统性风险成为现实。金融不稳定或金融脆弱性是市场功能受到重大扭曲和损害的状态,但金融不稳定未必会导致金融危机。单个机构发生金融风险,只要控制及时有效,系统性金融风险就不一定会造成金融危机。

随后,章彰博士讲解了他本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他认为,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的风险,一类是未知的风险。而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一种是不采取任何行动。之所以不采取行动,可能是因为对风险的未知,也可能是因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太低,而管理风险的成本过高。在历史上,人们对可能的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并加以防范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常见的情形则是人们在风险或危机发生前并未采取行动。究其原因,要么是根本没有认识到风险可能发生或发生风险的概率比较低或对风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要么认为预防风险的成本太高而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接下来,章博士重点分析了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几乎没有人能预测到金融危机爆发的特征和波及范围;经常项目赤字大小并非引发金融危机的元凶;国内高利率环境下,采用固定汇率制的国家难以对抗外部冲击;政府和实体经济融资扩张速度长期快于名义GDP增长会造成债务负担持续增加,债务规模过大是金融危机的诱因;金融机构及影子银行是内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市场和外汇市场是金融危机的重要传播渠道;银行危机有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在同时期发生;金融放松管制进程与本国审慎监管能力建设不匹配会相当危险;金融行业薪酬与盈利挂钩的强激励为自我扩张提供内生动力,诱发“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



关于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原因,章彰博士列举了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原因的主要维度,如金融周期理论、金融体系内生的顺周期性、外部冲击理论(币种与期限的错配)、金融体系的内部结构(金融行为扭曲和实际信贷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合理程度、影子银行的功能和行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风险传染;监管视角(监管的事后性等);羊群效应和道德风险等。因此,应小心管理公众的预期,不能让公众认为,政府会出手挽救机构或市场。



第二部分章彰博士重点讨论了一些可能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点。一是政府债务。关于政府债务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西方国家管理政府债务的过程来看,如下三点经验非常重要:一是要消除出了问题有人兜底的公众预期,消除道德风险;二是要让政府的借债和偿债行为受到法律约束和监督;三是要让无法再融资的政府债务违约,使投资者承受投资决策失误的损失。虽然这三条原则很重要,但在实际情况中坚持得并不好。目前,全球政府债务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正在提升。政府债务风险的要义在治之于未乱,为此需要用多种方法来降低政府债务,让政府风险与银行风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幸的是,由于疫情的影响,政府风险与银行风险似乎联系得更紧了。



二是金融机构的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也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由于银行资产增速远高于GDP增速,不少抵押品集中于房地产,而房地产风险很容易传导至银行,此外,利率、汇率的变动都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易于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就很重要。一般来说,银行倒闭前是有一些征兆的,如筹资成本(如大额定期存款利率)明显高于其他正常银行,且有逐渐升高趋势。随后,资金提供方意识到这类银行的风险,主动规避,造成这类银行存款平均期限越来越短。接着,关于此类银行的不利信息广为流传,零售存款人提取存款,银行只能依赖隔夜拆借或紧急出售资产获取流动性。最后,银行可以出售的流动性资产全部出售,也无法从市场的其他渠道获得流动性,宣告倒闭。章彰先生特别提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简单指标,即资产负债表流动性系数,即[流动性高的资产+出售资产折扣×(流动性相关的资产-信贷损失)]/到期负债,以当前瑞士信贷和黑石为例分析如何识别金融机构的风险。此外,他还提到了金融控股公司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可能的防范措施,如业务分离、持股限制、人员隔离、内部交易限制、业务限制以及销售限制。他还特别提醒,要关注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子银行,因为正规银行已经被严格监管。



关于房地产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总结了美国与日本的教训后,他解析了政策的重点不在于控制房地产价格,而是要关注银行和家庭对房地产的风险暴露。关于衍生品市场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他观察到,虽然中央共同交收对手方的设立使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与结算更加集中化,信息也更透明,但今年以来,由于衍生品的波动、场内交易成本的增加,不少衍生品交易又回到了场外,衍生品交易引发的新的风险仍然值得关注。

章彰博士还特别提到了尚未得到充分关注与研究的气候相关风险。他把气候相关风险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经济成本可能侵蚀金融资产价值并增加负债的可能性。转型风险源于整体经济朝着低碳方向的结构性调整,法律、政策、技术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发生转移,从而促发金融资产和负债重新估值。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风险涉及面广,许多细节远未被认识到,因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最后,章彰博士还就宏观经济波动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讲解了自己的看法。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