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国际经济学院举办口岸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状与问题研讨会

外交学院国经学院简报

2015年第 42 期

2015年10月26日                                              总第 282 期

  国际经济学院举办口岸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及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状与问题研讨会

 

   2015年10月22日,口岸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状与问题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会议由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院长竺彩华教授主持。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外交部等政府部门,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会分为政策与形势、沿海口岸、沿边与内陆口岸三个议题,与会专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为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作出了积极的学术贡献。

 

   在政策与形势议题中,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研究员阐述了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及内涵,认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新型国际合作平台,但在对外宣传时要避免使用过剩产能、资源能源战略等字眼,而应该使用优势产能、国际产能合作等用语。海关总署研究室于晓军副处长从海关总署的实际操作层面阐述了口岸工作的三个关注点:通关通得了、通得畅、通得快,并重点介绍了2014年全国口岸工作座谈会之后海关总署所采取的改革举措,如区域通关一体化、单一窗口、电子口岸、三个一等。外交部国际经济司王楠介绍了外交部围绕一带一路所做的努力和举得的成绩,指出应争取在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现有成果上深耕细作,让取得的早期收获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

  在沿海口岸议题中,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结合丰富的实地调研经历,认为一带一路要自信沉稳、大胆推进,不应过分夸大风险。《亚太经济》主编、福建社科院全毅研究员结合福建省的对外开放实践,认为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导,做到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刘曙光教授结合天津的实地调研,认为天津口岸地位重要、优势突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冯雷研究员结合口岸经济的概念,阐述了口岸与保税区、自贸区的联动关系,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郭宏宇副教授结合广东、海南的实地调研,指出口岸存在垂直管理机构和地方机构的政策对接问题、本地承载能力问题、产业结构配套问题、内向型带动和外向型发展选择问题等诸多挑战。

  在沿边与内陆口岸议题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研究员结合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口岸城市,将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分为优势支点城市、战略支点城市和潜力支点城市。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欧明刚教授结合广西、云南的实地调研,认为口岸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包括沿边口岸基础设施的落后性与对外开放的前沿性、沿边口岸贸易的过境性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沿边口岸设置的便利性要求与实际通关能力有限性、地方口岸设置要求的紧迫性与口岸运行不经济性、口岸对开放的高要求与改革的滞后性、口岸事权的国家性和财权的地方性等。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杨莉教授结合郑州、西安的实地调研,指出口岸在城市定位和前期规划中的若干问题,从政策优惠、对外宣传、国内交通互联互通等方面展开阐述,认为国内各省市不应进行内耗性的恶性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任晶晶副研究员指出口岸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新机制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是增强对外关系的纽带和助推器,是维护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认为中央与地方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总结经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姜荣春副研究员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是全范围的、全产业链的合作,而不仅仅局限在能源资源,她进一步指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应良性互动,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横向交流。

  研讨会最后,竺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对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对暑期调研的前期成果表示肯定,对未来的报告撰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次研讨会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圆满结束。

                                                                          (国际经济学院供稿)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