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院教学沙龙第四期简报——国外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2014年9月21日,国际经济学院与教务处在展览路校区主楼435教室联合举办了2014年第四次双语教学沙龙,活动主题“国外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由李锋博士主持。与前三次双语教学沙龙一样,本次活动也是全程使用英语交流;但本次沙龙的独特之处在于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既邀请了有海外求学或访问交流经历的老师,也邀请了有交换留学背景的学生,大家畅所欲言,一同分享对发达国家(地区)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感受。
双语教学英语化不仅是教学语言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实践,本次沙龙也根据老师和学生的留学经历设置了四个环节: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香港和新加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德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及最后的总结陈述和未来展望。
张文佳博士从信仰(belief)、社会保障(social guarantee)和独立思考(independent thinking)三个方面介绍了美国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中美对比指出,本科教育最重要的两大目标是传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张璐超博士以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为例,介绍了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从实践参与(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实践检验(testing in new situations)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大四学生常笑和卢诗怡分别从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两个方面介绍了其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体会,课堂学习总结为3P:精心准备(preparation)、积极参与(participation)和勤做练习(practice),认为邀请校外专家做讲座这种教学方式大有裨益;课外学习方面国外高校除了安排助教以及老师答疑,还会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中心(study center),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刘逸然结合其在长老会学院的交换留学经历,指出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的重要性,认为讨论现实问题和实践经验要比单纯解释理论更有意义,而且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三位同学都表示出对国外高校图书馆资源的羡慕和肯定,认为这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完善的地方。
闫世刚副教授介绍了新加坡高校RDCI的管理和考核模式,包括具体要求(requirement)、身体力行(do)、定期考核(check)和精益求精(improvement)四个方面,认为南洋理工大学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完善的RDCI管理体制。大四学生杜晶晶和彭丽耶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留学心得,认为书本之外知识的补充、对现实案例的分析以及对经济热点的追踪探讨使她们受益匪浅。
德国交换生Sami Akinci认为德国教育崇尚人格魅力和实践技能,指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会独立思考、有独特见解以及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结合双语教学,Sami进一步指出,英语在德国是第二外语,但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单独的英语课程以加强学生的英语水平,通常的做法是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大四学生胡吉果和肖亚卓结合在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的交换经历,认为德国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包括:定期召开研讨会,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情况,老师及时与学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鼓励课后自学、大量阅读和独立思考,重视学术规范等。肖亚卓还指出,德国高校对中国问题非常感兴趣,甚至比中国人更关注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反观国内的大学教育,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度可能还没有德国高,因此以后我们国内高校应该加强对国内问题的研究,开设相关课程,并与学生及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定期探讨热点问题。
研讨会最后,竺彩华教授作了总结发言,谈了三点体会。一是国际经济学院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走出国门交流和访问,可以说是相当国际化了,但从老师和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来看,还是相当低的,今后还应继续努力为学生和老师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同时,国际化是我们的特色,应进一步做精做专。二是我们有着非常优秀的学生。出国交换的学生都有不小的进步,这既得益于出国交换的经历,也得益于国内英语授课的积淀。我们在为拥有如此优秀的学生而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深感压力:面对如此优秀的学生,老师们是没有理由不优秀的。三是现在我们的教学既面临来自学生的挑战,也有来自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如MOOC(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因此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摸索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更适应时代的变化,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上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
总结此次双语教学沙龙的收获,我们得出以下几点体会,借以共勉:(1)国际化视野很关键,专业知识和英语都不能荒废,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才有意义,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3)要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4)课程设置和选课体系应更加合理(国外大学对于每学期学生的选课数量通常设有上限,一般而言修读3到5门课即可)。
(国际经济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