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与国经学院举办第二届经济外交研讨会
2014年4月22日下午,第二届经济外交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国际交流中心1103室举行。会议由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和国际经济学院刘曙光教授分别主持。江瑞平副院长致欢迎辞,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刘劲松副司长做了发言。来自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央党校等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外交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2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采取主旨发言、专题发言、讨论发言的形式,专家和学者们观点之新颖,见解之独到,使研讨会热烈纷呈。
与会专家和学者对多项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中国经济外交制度创新、中国经济外交理念创新、对外援助机构改革问题、中国特色大国经济外交、深化改革与经济外交、中国经济外交机制建设、经济外交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政府与企业关系、以经济外交为例来论述中国外交战略转型、未来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OECD国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经验、经济外交中的金融制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国与欧盟贸易摩擦中的经济外交、构建互利共赢的周边能源外交战略、中国在区域经济外交中的制度架构、中国对非经济外交的比较优势等。
在中国经济外交制度创新议题中,丁一凡主任建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经济外交方面担当更大的角色,由其决策我国能否使用经济外交策略以及使用何种经济外交策略。在中国经济外交理念创新议题中,竺彩华教授认为经济外交要与国内经济改革与转型实现良性互动,要用自身资源服务于国内利益,国内发展更高于
国际责任。在对外援助机构改革问题议题中,周永生教授认为部门分工可更专业化、考虑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合理使用。在经济外交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政府与企业关系议题中,刘曙光教授认为在经济外交中,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地
方政府为辅,二者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理顺政企关系,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金融制裁议题中,赵柯老师认为金融制裁具有精准度比较高和外溢效应比较好的特点,中国要防范被别国金融制裁。赵可金副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大国经济外交特在统一领导性、合作性和协调性三个方面。张晓通副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大国经济外交表现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国家体制和哲学观方面。张清敏教授指出,经济力量的强大与经济外交是不同的,经济为国家外交政策服务;如果外交仅仅为经济服务的话,外交就背离了自己的原则。姜跃春研究员指出,中国经济外交面临国际经济规则、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暗淡、区域政策方面压力与被边缘化可能性等多方面的挑战。何茂春教授对经济外交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讨论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坦诚交流,部分专家和学者做了补充发言。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建议成立中国经济外交研究会,为经济外交领域的政策实践部门和学界之间搭一个平台,使中国经济外交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阔步向前。
(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供稿,执笔人:董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