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融,知识竞辉”国际经济学院成功举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竞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方略,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025年1月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在外交学院设立。为深入了解并宣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国际经济学院于2025年3月23日、4月2日在沙河校区举办了“命运共融,知识竞辉”主题知识竞赛初赛与决赛。
初赛采取闭卷考试的比赛形式。试卷由标识速辨题、经贸智选题和风险挑战题三个部分组成,到场的选手们自觉遵守考试规定,在紧张而有序的比赛氛围中,严谨认真,按时完成作答。经过激烈的角逐,该轮比赛共有12名选手成功晋级决赛。
决赛形式为现场问答,共分为五轮。12位晋级成员被分为四组,第一轮为破冰拼图环节,组内三人均上场,限时完成世界地图拼图;第二轮为必答题环节,考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知识;第三轮为限时抢答赛,每支队伍派出一名选手通过拍铃进行抢答;第四轮为线索推理题,每题有三条线索,由主持人逐条公布,各组选派2名选手上台作答。
最后一轮为论述题,各组依次抽取1道题进行2分钟准备,并完成5-10分钟的口述作答,A组同学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展开了深入分析,并将两者结合加以总结,表达了其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B组同学结合具体实例,从背景、理论、实践等方面论述了在当今国际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各共同体对国际秩序演进的影响;C组同学就中美两国的在不同地区经济战略从地缘博弈、经济合作、国家战略等方面做出了对比分析;D组同学针对新冠疫情期间疫苗分配不公问题,从其负面影响、国际组织在协调疫苗公平分配中的作用与局限,以及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的实践价值三个层面进行了客观论述。选手们条理清晰的思维能力、随机应变的临场能力和从容自信的演讲台风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观众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在评委点评环节中,王丽娜老师对选手们的精彩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刘乃郗老师建议同学们从外文翻译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进行理解;吴纪远老师对选手们的演讲表达技巧进行了指导;郭宏宇老师提出要辩证看待在学术研究和比赛准备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的问题;最后,霍昶旭老师对整场比赛的筹备、举办过程进行了总结,鼓励同学们积极关注全球问题,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增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大赛最终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苏仕钊、焦奕格、杨睿喆(A组)
二等奖:曾梓凝、张钦奕、周健行(C组)
三等奖:李世伟、倪昕妤、孙宇翔(B组) 贾梓萌、杜沁融、万悠然(D组)
本次活动以赛促学、以学践行,通过多元化的竞赛环节与创新性的互动形式,展现了外交学院青年学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理解与智慧实践。参赛选手在初赛的笔锋较量、决赛的思维碰撞中,不仅巩固了国际视野与战略思维,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协作精神。
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竞赛是国际经济学院深化理论认知、推动全球治理理念传播的系列活动之一,学院将继续搭建育人平台,激发青年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命运与共,未来可期!
撰稿:刘雨柠
摄影:郑圣勋 刘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