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经学院保障房建设融资中金融创新和系统风险简报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简报

 

2014年第43期

2014年12月10日                                                                   总第236期

保障房建设融资中金融创新和系统风险简报

 

 

保障房融资课题中期研讨会:有关金融创新和系统风险问题

 

20141130日,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在展览馆路校区召开了针对“保障房建设融资中金融创新和系统风险”的研讨会。会议对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国际经验、模式创新与风险控制”(YETP1347)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民生银行、财政部财科所、锐意德咨询公司以及外交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课题负责人郭宏宇副教授主持,国际金融系主任兼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欧明刚教授进行了最后总结。

 

首先,课题组成员介绍了对本次探讨主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针对金融创新,郭宏宇副教授在研讨会发言中认为由于目前政府在主导保障房融资的过程,它可以对监管规则加以调整,所以保障房融资的金融创新并不符合传统金融创新里面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的互动和博弈,应该有所区别;此外,保障房金融创新更多的是作为融资渠道的拓宽手段在发挥作用,而降低风险的这一作用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可能起到反效果。对于系统风险的研究,他认为目前对保障房系统风险研究成果稀少,然而实际上保障房融资存在于多个系统的综合之中,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多重信用的问题,有发生信用错配的可能,风险有可能被低估。风险被低估的影响范围也并不是局限于保障房项目本身,还会扩展到非保障房的资产当中,造成了系统风险。而其中,新业务线受风险影响更大。他提出建议:在政府监管过程中应对是否存在信用错配问题给予重点关注,而且需要将重点放在新设业务线上。

 

研讨会中,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这项课题立足新颖,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肯定了取得的成果。同时,他们也对研究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并指出了课题研究存在的提升空间。专家们指出,保障房融资金融创新要在保障房的框架之下来谈,使之更有针对性,并有可能产生新的思维框架。一些专家从现实情况分析,认为由于不同风险级别和收益率的产品被统一打包,目前保障房融资信用错配问题严重,目前虽然房贷风险低,但是波动大,违约行为也在逐渐上升,风险很有可能被低估。而且不同地域的、不同类型的保障房面临的风险问题不尽相同,要加以区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有专家表示。因为保障房贷款占比少,风险不集中,系统风险问题也并不突出。但是因为保障房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的混合,其他贷款有引发风险的可能。

政策建议方面,专家们认为目前政府对保障房制度设计过多,扰动很大,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住房固化程度的加深也对社会构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保障房数量并不是不足,而是分配制度不合理,没有屋尽其用,必须先解决这类问题才能更好规避风险。此外,保障房融资中社会资本的介入并不明显,但是社会资本的兴趣很大,是否能享受政府的政策优惠和还款风险成为很关键的因素。对于不同类型保障房,高风险的租赁型的风险应由政府牵头兜底。还有观点认为,加强政府监管对资金渠道有挤压作用,疏导性的监管需求更加迫切。对于融资问题,仅仅财政远远不够,既要把已有手段用好,也要充分利用新政策和手段,如房产税改革、加强政银企的深化合作,财政部新推动的PPP模式也很重要。

对于课题存在的提升空间,专家们指出,信用错配的解释力仍需要更强,不只需要政府信用的角度出发,而要从更多角度来研究,比如金融机构信用、一二级市场信用等。此外,要针对地提出对策,并且取得更多的数据支撑。

在研讨会总结阶段,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欧明刚教授指出,在课题的研究上要把握好整体,不要割裂,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对于现状描述要更清晰。可以以北京市的情况为基础做实证研究。此外,政策的梳理、倾听保障房融资参与者的观点也十分重要。只有将准备做扎实。把情况摸透,课题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会议期间,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就课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会场气氛热烈,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供稿

                                                         2014127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