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学院双语教学改革座谈会纪要
2011年5月26 日上午,郑启荣副院长召集并主持了国际经济学院双语教学改革座谈会。江瑞平院长助理,教务处谭继军处长、韩银安副处长、宗薇副处长、李明枝老师,英语系石毅副主任,国经学院刘曙光院长、竺彩华副院长、张翠珍、徐梅和彭丽莎老师等参加了座谈会。
郑副院长首先说明了本次会议议题是就国经学院的本科双语教学改革进行协调。他首先肯定了国经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认为此项改革符合外交学院“专业特色与外语优势并重”的总体方针并结合了国经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他同时指出,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解决好两个矛盾:一是专业课时增加与总课时不能突破上线的矛盾;二是加强专业基础与强化外语优势的矛盾。
随后,国经学院院长刘曙光老师和教学副院长竺彩华老师介绍了国经学院的教学改革初步设想。长期以来,国经学院的专业课课时和学分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同类院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培养力度。为解决这个问题,拟适度增加专业课学时学分和减少部分英语课课时。为了保证学生的英语优势,国经学院提出逐步增加专业课英语授课的课堂和各门课程中的英语元素,以获得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同时得以提高的双赢结果。竺老师强调,目前的改革设想仍是初步想法,希望与会者能多出主意、多提意见,使改革方案更成熟完善。
院长助理江瑞平老师对国际经济学院的双语教学改革主要提出三点意见。首先,目前的方案只是初步想法,很不成熟,需要征求意见、接受指导。第二,改革基本思路是“专业教学英语化”,其中“化”字表明改革是个长期的过程,是趋势性的、动态的、长远的过程,目前只是起步阶段;这个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课程数量不断增加,二是每门专业课中的英语元素不断增加。第三,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循序渐进、分步走,二是要严把关、高标准,让双语教学名副其实,三是英语与专业有机结合。他肯定了此项改革的优势,即改革后专业课和英语课课时都不降反升,体现了专业与英语教学的深度结合。江院助强调,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师资水平。他对改革有信心,但认为改革过程会是艰难漫长的。江老师还希望英语系能从三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帮助国经学院教师提高英语水平,二是英语系老师在课堂上能增加经济方面的内容,三是选聘有经济学背景的外教。
谭继军处长表示赞同江老师的意见,并结合教务处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工作、北京市教委对高校双语课程建设的意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教务处对双语教学的状况特别重视,而且采取了多项措施打造外交学院的双语教学品牌、加强监督来提高教学质量。他认为,北京市教委的战略规划对学校的双语教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北京市教委总体项目建设规划意味着经费不会再向双语课程建设倾斜;二是双语课建设由教育部直接抓,拔高了评判标准。机遇体现在两个趋势上:一是教学方法多样化,方方面面的经验逐渐丰富完善;二是特色化,各校都在围绕本校特色进行教改,外交学院如果能形成专业课英语教学特色,就可以出彩。他非常赞同和欣赏国经学院的教改思路,并表示教务处会积极支持专业课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但他同时也提醒国经学院要考虑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英语系教学副主任石毅老师表示要对国经学院的教学改革设想全力支持和配合。但同时也提醒,本科高年级外教英语课有其积极作用。与会其他人员也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郑启荣副院长对国经学院的改革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国际经济学院对改革有深入思考、目标长远,但改革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情况,希望大家认真深入讨论。第二,北京市属院校英语水平无法与我院相比,这也为外交学院发展特色双语教学提供了机遇。第三,改革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对现有的双语课程要通过英语系、督导组和专业教师共同听课的方法进行评估。不能搞形式化,不能为“双语”而“双语”,教改的目的是实现“双高”,即英语、专业都要达到高水平。第四,教改关键在于师资。对于如何提升专业教师英语水平的问题,郑启荣副院长认为,教师可以在校内通过到英语课堂听课的方式进修,国经学院可以关注并争取学校有关对外交流资助项目。第五,国经学院的双语教学改革需要外交学院全院通力合作。一定要分步进行、稳步推进,先建设好现有双语课程,巩固提高已有的教学成果。同时与教务处、英语系商讨制定出具体的学分调整方案提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如果方案能通过,下学年可以着手落实。国经学院的改革一定要把握好“特色”、“质量”和“优势”,争取专业与外语教学的双赢,成为外交学院教学改革的亮点。
国际经济学院
2011年5月29日